2025年2月3日,農歷正月初六,正值乙巳蛇年的立春之日。立春作為“二十四節氣”之首,預示著一元復始、萬象更新。今天上午9點半,北京古觀象臺城墻下洋溢著喜慶熱烈的氣氛,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在此舉辦第十八屆乙巳蛇年立春文化節,現場再現古老的“鞭打春牛”儀式,提示大家,春天來了。
2025年2月3日,建國門街道第十八屆立春文化節在北京古觀象臺盛大舉行,為市民們帶來了一場融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活力的新春盛宴。圖為“春姑娘”鞭打春牛。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
“春姑娘”和“牛童”送出春的祝福
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,春氣始而建立也,意味著寒冬已盡、春意萌動。
活動現場熱鬧非凡,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氛圍。一進入會場,便能看到以傳統立春元素為主題的布置,紅燈籠高高掛起、風車隨風轉動、春字貼畫剪紙點綴其間,將人們帶入了一個詩意盎然的春日世界。
活動開始前,一段特別錄制的喊春視頻率先亮相。視頻中,建國門的“春姑娘”與“牛童”組成的喊春隊伍腳步遍及街道,歷史悠久的智化寺、守護城市潔凈的東城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、護民平安的金寶街消防救援站、溫馨和諧的外交部街社區,直至繁忙而有序的北京站。每到一處,小朋友們總是滿懷熱情地遞上福包,送出新春祝福。
“春姑娘”喊春“春天到,春天到,花兒朵朵開口笑”,稚嫩的童音清脆悅耳。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
伴隨著喧天的鑼鼓聲,“牛童”和“春姑娘”們組成的喊春隊伍從建國門彩虹橋出發,一路歡歌笑語,向著古觀象臺前行。“春天到,春天到,花兒朵朵開口笑”,稚嫩的童音清脆悅耳,為人們帶來了春的訊息,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觀看。隨后,北京古觀象臺臺長宣布立春吉時,宣告新的一年開啟。
“牛童”和“春姑娘”們組成的喊春隊伍從建國門彩虹橋出發,向著古觀象臺前行。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
立春“鞭打春牛”提醒農事,祈求五谷豐登
精彩的開場舞后,民俗專家劉惠民登臺,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著立春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,引領現場觀眾穿越時光長河,共同領略古人對自然節氣的智慧感悟。
為春牛點睛是活動的重要環節。在劉惠民的指導下,三位鞭春人各打三鞭,“春姑娘”打出第十鞭,寓意著驅趕冬寒、迎接春天,預示著新一年的豐收與吉祥。隨后,“春姑娘”“牛童”們將牛肚中的福袋掏出,嘉賓們上臺拋灑福袋,將福氣傳遞給每一位觀眾。
小“牛童”高興地喊春。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
“立春是一年里的第一個節氣,預示著春耕的開始。”劉惠民告訴記者,在古代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中,立春備受關注。“鞭打春牛”的民俗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,也是對農事的提醒,它意味著農民應該開始準備春耕工作。這一天人們把家里的牛牽出來,舉行“鞭打春牛”儀式,也是為了警示一下牛,該下田勞作了。
舞獅表演。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
但牛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,人們是不舍得打的。過去在民俗中“鞭打春牛”用的是紙扎的牛,外糊一層泥巴,在牛肚子里放上五谷雜糧以及小的泥牛。“大家把春牛打碎之后,民眾都會上前去搶一塊泥牛的泥巴帶回家,放在自家的田地上,希望這一年土地肥沃,把牛肚子里的五谷雜糧揣一把放到自家糧倉里,預示著這一年五谷豐登。如果家里還有母牛,最好再挑一個小的泥牛帶回家,預示著今年自家還能再產一頭牛,所以立春是我國農耕文明中,民眾對整個春天以及這一年充滿著美好愿望的一天。”
現場舞蹈表演。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
二十四節氣文化雅集系列活動啟動
除了傳統儀式,現場還設置了豐富多彩的互動攤位。值得一提的是,建國門街道金北戲劇公社的文藝愛好者們特別加入,他們身著時代服飾,通過原汁原味的吆喝聲再現昔日京城的繁華風貌,為市民們帶來一場沉浸式的歷史體驗,彰顯了老北京的獨特魅力。
老字號非遺產品展銷區內,傳統技藝的魅力盡情綻放。吳裕泰的茶香四溢,仿佛將春天的氣息融入其中;同仁堂的中醫藥文化歷經350余年薪火相傳,歷久彌新;工美旗下的各類工藝品,工藝精湛,盡顯匠心;北京市琺瑯廠的景泰藍制品光彩奪目,不愧為“中國景泰藍第一家”;龍順成的硬木家具莊重典雅,京作工藝韻味十足……市民們不僅可以在現場近距離欣賞傳統手工藝之美,還能直接購買到各式各樣的經典非遺產品,讓人們在游逛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和文化的魅力,實現文化與商業的有機融合。
春日福禮兌換區同樣精彩紛呈,嫩綠的春茶飄散著清新香氣,精美的簪花靈動雅致,春餅、春糕、春糖不僅是美食,更寄托著人們對新春的美好祈愿。互動游戲體驗區人氣爆棚,“好運古銅錢”“財運滾滾球”“時來運轉上上簽”等趣味游戲,讓參與者在歡笑中感受著節日的喜慶與祝福。
除了傳統儀式,現場還設置了豐富多彩的互動攤位。圖為市民參與春日福禮兌換。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
最為吸引眼球的應屬集章打卡活動,建國門街道將精心設計的“二十四節氣”原創表情包定制成獨特印章,并將印章分散布置在各個活動區域,人們穿梭打卡,沉浸式體驗節氣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今年,建國門街道還將推出“穿越四季·品味節氣”二十四節氣文化雅集系列活動,涵蓋文化講座、民俗體驗、美食品鑒、朗誦演出等多種形式,全方位展現節氣的獨特魅力,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。
新京報記者 陳琳
編輯 張磊 校對 劉軍